数码相机时代……不行,这么老的法师,我不能开始写作……
开始玩相机大概2年左右。 我为第一台单反相机 Nikon Df 购买的镜头是 50mm“标准”镜头,Nikon AF 50mm f/1.4D。 当时记得全开的时候很柔和,但是颜色清晰漂亮,对比度不高。 我对此一无所知适马金圈镜头,但我认为它非常好。 我用大光圈拍了很多浅景深,浅景深,浅景深的照片。 直到我买了第二个镜头,我才明白日本术语“可换镜头的沼泽”是什么意思。 我发现高价镜片确实有所作为。
上面提到的“第二镜头”就是适马50mm F1.4 DG HSM。 它是适马的ART系列镜头。
在买Df之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单反的世界。 Df和这支适马镜头的组合,可以说是带我走上初心的搭档。 换系统两年了,但无论我跳索尼跳跳跳佳能,这支镜头总会出现在我的装备库里。 这个镜头我来回买了10次。 有的是因为来回的次数太多,更多的是因为品控实在是太恶心了。 (不知道是不是我运气不好)
众所周知,无论Sigma进入时代之前还是之后,买家都会担心“跑马”。 它发生在我身上非常非常多次。 我也是心碎的买家之一。 但是我仍然使用这个镜头来表现,它已经在不同的相机上断断续续地使用了 2 年。
我之前解释过。 我遇到过超前跑、后跑、跑不同距离不规律、摔倒在地、遇冷跑、电机出问题等等各种情况。 真心羡慕那些没有遇到失焦的用户。
在索尼机身上
在D810上使用时间最长
无论这个镜头装在哪个机身上,它都非常非常非常重。 从一开始手抽筋的Nikon Df,到手感不错,用的时间最长的D810,再到根本不想插的A7 Mark II,再到现在的5D Mark III和1D X,它拥有所有它是我镜头组中最重的(或最重的)镜头之一。 我个人不使用长焦镜头拍照,所以从来没有出现过比它重很多的镜头。 我也习惯用电池手柄拍照,所以镜头+机身拿在手上,很酸酸的不舒服。
除了到处都笨重之外,不变的特点是其高品质的光学质量。 它不负众望,非常锐利,但我不认为它是无懈可击的。 女孩子的头发一根一根看得清清楚楚,感觉她真的可以数出头发来了。 后面的虚化也不含糊,我觉得就是我喜欢的那种虚化的感觉。
单反的Joe曾经说过,当时他在5D Mark III上看到这颗镜头拍摄的照片时,他以为是用拍摄方式(多张图像叠加虚化)拍出来的照片,因为对焦是非常锐利,但散景和三维度过高。 线条画的很细腻,主体和背景可以分得很清楚。 此外,它在全开时具有高对比度的光学特性,很容易看出有立体感。
(A7 马克二世)
(D810)
(D810)
在以前的时代,F1.4的大光圈镜头可能会让用户在开始拍摄前下意识地将光圈缩小1.5档。 除了缺乏清晰度之外,以前的镜头还存在常见的球面像差问题。 适马的这支镜头并没有像尼康的58mm f/1.4G那样倒退,而是将现代镜头合理化到一定高度。 依靠叠层材料,这支镜头的像场平整度相当不错,各个距离的球差都得到了抑制。 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停止只是为了更深的景深,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为了更高的清晰度。
当然,虽然F1.4的光圈已经很锐利了,但缩小一档左右肯定会锐利一些。 比如在F4中,简直是瞎了眼。 毫不夸张的说,在D800的机身上,我也看到了显示画面因为太锐利而有点手感,还以为是哪里不对。 小光圈下,人的皮肤纹理会更明显,线条的质感会更清晰。 立体感也不输光圈全开的那种pop。
(D810)
(D810)
(D810)
(D810)
(D810)
不过说实话,这么大的镜头,画质不好的话,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呢? 适马的这颗镜头,仿佛把所有的画质都凝聚在了这块黑色的方块里。 对于标准镜头,它不像佳能 f1.2L USM 那样胖,但更长。 无论是拿在手里还是安装在机身上,都很笨重。 一个副厂镜头做的那么重,那么大,没有金圈和红圈加持,没有蔡司贴纸和徕卡红点,势必会吓跑很多潜在用户。
不过,无论是需要弱光拍摄还是浅景深营造,这种高素质的大光圈镜头在任何地方都非常难得。 很多人肯定会拿它和蔡司的Otus比较,我觉得也有道理。 适马和蔡司这两款镜头在元件方面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具体对比,相信看过DxO跑分和各大网站测评的人都知道,Otus除了画质更锐利之外,还将紫边抑制到了极致。 我不会在这里详细比较这个 Sigma 和 Otus,但我想和你分享一个小故事。
在Matt和蔡司Otus的测试参与者之一Nasse的采访中,Nasse博士提到蔡司确实有能力设计出光学质量更加异常的镜头。 无论你身在何处,相信你都会经常看到很多人互相吹嘘,说XX镜头正在“毫无保留”地研发,或者说XX镜头“没有光学妥协”。 但是从这次采访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出,蔡司做的是Otus,很多人吹嘘的“光学完美”其实不是这样的。 蔡司仍然在努力让这些镜头变得畅销,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而不是试图达到所谓的极致。
如果蔡司是这样,我相信适马也是如此。 当然做出了一些妥协。
我觉得买这支镜头的重点是适马还塞了AF功能,对焦速度快,过程安静。 它比佳能和尼康的高价标准镜头速度更快,而且对于一个这么多元件堆积起来的镜头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然,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顺便说一句,这支镜头的实测约为48.5mm。 这是劣势还是优势。 . . ? 我不知道。
(EOS-1D X)
(EOS-1D X)
(EOS-1D X)
(EOS-1D X)
(EOS-1D X)
(D800)
(F100)
(F100)
(D800)
(D800)
除了各种光学实力之外,其实还有一点可以称赞这支镜头,那就是它的近摄能力。 0.45mm的最近对焦距离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用过。 全开光圈时锐利的对焦和极浅的景深,再加上近摄距离和放大倍率,令人着迷。 与XF 35mm F1.4 R不同的是,这支镜头在近距离拍摄时并没有明显的球差,因此无需过分担心近距离光学素质的崩塌。
要说这支镜头最明显的光学瑕疵,我觉得就是边角处的失光,也就是所谓的暗角。 在这个传感器技术越来越变态的时代适马金圈镜头,许多现代高性能镜头往往会牺牲畸变和暗角等特性来换取其他光学品质。 (尼康和佳能的设计师在不同的采访中都说过,前期可以牺牲一些画质,因为后期处理越来越方便。)比如新的尼康AF-S 24-70mm f/2.8 E ED VR II、适马等ART系列镜头,甚至Otus也不是完全没有暗角的。
(D800)
(D800)
(5D 马克三世)
(5D 马克三世)
(D800)
(D800)
(D800)
(D800)
(EOS-1N)
我真的很喜欢用这款 Sigma 50mm F1.4 DG HSM 拍照。 我喜欢 50mm 的视角,我认为它的光学质量物有所值。 不管我用什么相机机身,我一定会买一台。 对焦清晰度和焦外模糊都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完全打开时对比度很高。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一开始会不习惯。 有时候,即使是RAW,我也觉得,啊,我不需要再调整什么了。
我从其他人那里听说 50mm 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太平淡了。 跟团的时候反复说过35mm是拍女生最好的视角。 虽然我不完全认同,但我也能理解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
(5D 马克三世)
(5D 马克三世)
(5D 马克三世)
(D810/A7 马克二)
(D810/A7 马克二)
平时跟女朋友出去50mm太窄了,因为平时都是一起走的。 旅行的时候,离风景很近的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太局限了。 但它是我在其他日常情况下最自然的视角,这就是为什么我通常更喜欢使用 50mm 而不是 35mm。
我喜欢这支镜头的原因应该很明显,因为我喜欢它的光学质量。 我尝试过各种型号并购买了他们自己的高质量标准镜头,但没有一个达到让我觉得我可以停止使用这款 Sigma 的期望。 (除了最近出的索尼蔡司50mm F1.4 ZA,我还没买)
为什么说讨厌,因为真的太tm重了。 特别是在 1D X 和带手柄的 D810 上。 我的天啊,这是人能正常使用的东西吗?
总结。 我认为镜头本身质量很好。 价格相对于其他原厂顶级标配镜头非常便宜,比原厂F1.8镜头贵很多。 怎么衡量就看个人了,我觉得还是很划算的。
还有,重。
谢谢。
我的微博:@千秋
我的网站: